网站首页 禅武医禅武医资讯专家学者论禅武医 列表
缅怀行性禅师
编辑时间:2018-09-25 11:22 作者:admin 浏览量:0

河南省人民政府参事——赵国成

今天是嵩山少林寺永化堂禅武医第十七代法脉传人行性禅师圆寂十周年。行性禅师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十四岁开始为传承弘扬濒临灭绝的中华文化遗产少林禅武医,苦修了一生,为社会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化财富。

我是与行性禅师在思想上有过深度交流为数很少的几个人之一。在古稀之年,把我所了解的禅师一生的研修成果公诸于世,使之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海洋中的一滴水,是我应尽的一份责任。

听行性禅师讲述,并经登封市史志办主任吕宏军先生考证,禅师俗名张庆贺,1931年生人。幼时家境极度贫困,六岁时父母相继病故,沦为孤儿。八岁随民间郎中学医,十四岁拜少林寺永化堂淳全大和尚为师,承继了永化堂的禅武医。

1951年淳全大和尚将其推荐给少林寺永化堂禅武医第十六代传承人吴山林,被山林大师收为入室弟子,大师念其心诚质佳,将自己秉承的禅武医秘技倾囊相授。张庆贺数十年修炼不辍,将淳全和山林两位大师所传精华完整地传承下来。

两位恩师相继过世后,1982年张庆贺入少林寺又拜永化堂德禅老和尚为师。师赐法名行性,出家后继续向德禅学习禅学和窍疗医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行性禅师把吴山林擅长的永化堂推拿、点摩气化疗法,淳全擅长的永化堂药疗、食疗,德禅擅长的窍疗法等融会贯通,有机结合,使永化堂医术更加完备,在方圆百里救人无数,被当地民众誉为名医。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德禅方丈年迈病重,行性禅师入寺用一双妙手和练就的混元真气为恩师减轻痛苦,延缓寿命数载。

在禅学方面,他在广泛吸收淳全、吴山林、德禅等大师所传禅修要义的基础上,潜心研修,颇有所悟;在禅武方面,他每日子夜练功,从不间断,把吴山林传授的少林绝学心意把推演了八百多把,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成为永化堂禅武医第十七代法脉传承人。

禅师晚年呕心沥血,精心考察、选拔、培养禅武医传承人,收少林寺僧人释德建为入室弟子,将毕生研修成果倾囊相授,使永化堂禅武医后继有人,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造福社会,完成先师把少林绝学还给少林寺的夙愿。

行性禅师一生独身,中年外出行医时在路上拾一重病弃婴,抱回家为其诊治,抚养成人,认为义子,相伴后半生。

我与行性禅师结识始于1998418日,当日下午,我在少林寺德建大和尚的引领下,赴巩义市赵城村与禅师在家中会面。禅师的居所同时也是乡卫生院的诊室和中药房,他正在为病人诊脉,病人走后,我们开始促膝交谈。因事先相互有所了解,更或许是缘分,第一次晤面就有似曾相识,相见恨晚之感。

行性禅师为人谦和,不善言辞。他二十几岁起就在贫困山区担任乡中心卫生院院长,亦医亦农,粗衣素食,安贫乐道,远近百姓大多领教过他的高明医术,却无人知晓他是身怀绝技的禅武高人,其淡泊深邃的个性可见一斑。

我是抱着求知的渴望前来晤面,事先准备了一些待请教的问题,寒暄几句以后就切入正题。禅师从幼年拜师学医习武谈起,沿着我的一连串问题,对少林禅武医做了深刻而通俗,入木三分的诠释,许多概念,术语我都是第一次领略,当时既未做笔记也未录音,由于心灵相通,禅师低缓的话语至今犹言在耳。

从第一次晤面至2004年禅师圆寂。六年间我和德建一起多次与禅师茶叙。通过与两代禅武医传人的深入交流与互动体验。2003年,即行性禅师圆寂的前一年,我与省外事办侨务办公室赵季曾、李国胜两位小友一起合著了《嵩山访禅记--少林禅武医探秘》一书,由中华书局出版,全国新华书店发行。此书后来为国家图书馆所收藏,香港,台湾中华书局也相继再版,使嵩山少林禅武医这一濒临灭绝的中华文化遗产首次与社会公众见面。

2006年行性禅师圆寂两周年之际,我在几日内鬼使神差写出《解读行性法师》一文发表在河南省政协《文史撷粹》中,成为河南省文史资料载入史册。一书一文,洋洋数万言。萃取其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何为禅?何为行意禅?

少林行意禅缘何称为嵩山文化之精髓,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行性禅师在和我第一次交谈中就开宗明义:禅不是迷信,禅是一种文化,确切地讲,禅是古印度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禅是对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相生相克及天人关系的感知,禅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宇宙观。用佛教术语来表述,禅是人们开智生慧的法门。如佛祖释迦牟尼所示一切皆依禅定生一切功德皆依静虑一切智慧功德,悉在禅中。在古印度,禅是瑜伽最上乘的功法----无上瑜伽,后来为古印度佛教所用,成为修习感悟佛教教义的一种法门。

佛教传入中国后,尤其是禅宗初祖达摩来到三教荟萃之地中国嵩山之后,将印度禅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特别是与儒学、道学相结合,后来又与医学、武学融会贯通,成为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

在宏观上,禅是对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相生相克运行规律的认知,即对所谓阴与阳、有与无、色与空辩证法则的认知;在微观上,它是对人体自身气血运行规律及其与大自然相互作用的感知;在人生哲理上,禅是对生与死、善与恶、下与上、弱与强、因与果等因果规律的感悟。以上三点可以概括为禅观。

禅宗二祖慧可称达摩祖师所持禅法为安心之法:即通过修持禅法达到认知、感知、感悟树立禅观,从有我修到忘我,再到无我、无他、了生死、无所畏惧、无所忧虑,进入天人合一,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无上境界。从而对任何事物都拿得起、放得下、看得破、打得开,解除一切烦恼。佛我一如,与天地永恒。从某种意义来讲,此种禅观,是一种自我解脱的宇宙观和方法论。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佛教泰斗赵朴初先生视察少林寺后做偈云:大勇立雪人,断臂得心安。天下称第一,是禅不是拳。赵朴初所言天下称第一之少林禅法,是从公元五世纪菩提达摩在嵩山创立祖师禅,开创禅宗先河之后延续至六祖惠能,菩提无树叶落归根禅宗本流回归嵩山。再至明朝末年,少林寺南园永化堂无言正道(无言道公)创立禅武医法门,修的是行意禅。清朝末年无言道公禅武医第十五代传承人寂勤(吴古轮)为保禅武医法门免遭灭绝,奉师命按照寺规打出山门还俗,经其子吴山林第十六代禅武医传承人传与行性禅师,又由行性禅师传与少林寺僧人释德建。

从菩提达摩祖师禅到行性禅师、德建禅师秉承的行意禅,少林禅法绵延一千五百年经久不衰,一脉相承,在不断推陈出新中发扬光大,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嵩山文化的脊梁,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佛家修习禅定,并非禅定至上,而是以正见置于修禅的首位。正见即正确的人生观、宇宙观和理性思维,即所谓修禅必须坚持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如行性禅师所云:禅为心宗,修禅先修心,修禅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佛法讲护法伏魔,首先要降服自己的心魔,要常怀一颗平静心、自然心、菩萨心,心存恶念绝对修不了禅。正所谓无智无德非禅,缺此属外道法,为盲修瞎练。修习禅定,还需以为基。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戒为定基。不守戒律,难得心安,无缘禅定。行性、德建师徒秉承行意禅之大成,深得其精华,与他们多年坚守以正见为首,严格持戒也是分不开的。

二、何为行意禅之禅武?

我们通常看到的功夫表演大都是先表演坐禅,再表演武术,以此种方式告诉人们这就是禅武。这是把禅武简单化、机械化、形而上的一种误导。行性与德建两代传人所秉承的禅武,以心意把为最高体现,在演练过程中所流淌出的精气神之生动变化,让人深深感受到禅与武是融为一体的一江春水,奔流不息,时而惊涛拍岸,时而平稳无波,一切变化,无不自然浑成。此种境界非心静如水,禅法高深者不能为也。

行性禅师将禅武诠释为以禅统武,以武达禅。以禅统武含义有二:其一是习武必先修菩提心、光明心、淡泊心、广集善念。佛法在求度世,武功在求强体和制人。度世和制人是相克的,习武以禅为本,以佛为基,才能调和化解武功刚戾之气。否则戾气深入脏腑,越陷越深,导致走火入魔,比之外毒入侵厉害百倍。 

禅武最上乘功法心意把练到一定境界,身心完全融于自然。即达到三空:心空、色空、目空,气定神闲,忘我、无我、无他、了生死,本来无一物,无所畏惧。但要炼到如此境界,必须严守戒约,必须以强健体魄为要旨,易深提佛门悲悯之事,纵于技术精娴,只可备以自卫,切忌逞血气之私,有好勇斗狠之举。”“平时对待师长需谨慎行事,不得有违抗傲慢之为饮酒食肉,为佛门之大戒,敬谨遵守,不可违反。淡泊宁静,严守戒约才能修心性,伏心魔,跨进禅武的门槛。

其二是禅机即气机,禅武讲究意气合一,即以意养气、理气、行气,使丹田之气与大自然之气贯通,称为混元真气。行气入膜,在体内畅通无阻,直达精微末梢,洗筋伐髓,动显于外,点化千钧。静敛于内,祛病健身。意到气到,气到力到,打拳不见拳,浑身都是拳。想发几分力就发几分力,想要从哪个部位发力就自然发出,动静相兼,收放自如,举手抬足,皆在掌握之中。制敌于须臾之间。既要制服对方,又要手下留情,尽可能不夺其要害,不使生命涂炭。一言以蔽之,禅武合一,出于心灵,发于性能,行气入膜,刚柔相济,熟极通神,久练自化,既能把握自己,亦能把握敌手,此为禅武最上乘功法心意把之要义也。

三、何谓行意禅之禅医?

少林传统医学称为禅医,是历代少林寺内名僧将行医之经验与禅武实践相结合形成的独特的中华传统医学分支。特别是自唐代建国以后,少林僧兵逐年强大,为了及时治疗僧众练武时的损伤及生活中的疾病,便产生了专门的僧医,从而奠定少林医学的基础。

行性禅师对禅医的诠释是:少林医术谓之禅医,其理论基础包括病理、药理、养生、保健等,都是以禅机气机为基础,强身先修心,修德,心理健康才是身体健康的基础。人体有千窍百脉,窍脉通则气血畅,身心强健;窍脉不通则气血停滞,病则由此而生。禅医一道,修心、食疗、气化、点摩、用药、养生都以打通气脉窍道为基本理念和主要方法。

行性禅师告诉我:他当年拜师学艺,不是想学禅学武,而是一心想学医。淳全大和尚把他介绍给吴山林大师,大师首先教他学站虚桩,并指点他学习连环桩和辘轳功,后来才知道这就是心意把的基本式,山林大师说:如果你没有达摩面壁九年的精神,对禅没有悟性就学不好禅医,如果没有行意禅功夫,自己对人体经脉,气脉的运行引导没有亲身经验,就很难对人体的经络气脉了解透彻,就无从医治;而没有上乘的功夫,体内缺乏能动的混元真气也就不能运用手法、气功为病者施治。行性禅师才由修禅开始,进而学武学医,以禅统武,以武明医,以医通禅,传承了少林禅武医的衣钵。

说到此,行意禅---禅武医的概念就非常清晰了。行意禅,源于祖师禅和《六祖坛经》,融汇于武学和医学,禅武、禅医都是行意禅。禅武医三个字中间没有顿号,是融为一体的整体概念。禅为三者之宗、之灵、之魂。禅武和禅医有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

禅为心宗,修禅首先是修心、修德、体悟、练意、依心法开智生慧。禅机即气机,经脉真气畅通则心健、身健、机敏过人。禅武、禅医以禅为本。练拳即参禅,行医亦修禅,禅武如一即练心、练意、练气。心为主,意为帅,气为旗。心主神明,意到气到,气到力到,即可把握自己,亦可把握对方。用以为病者治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即所谓禅通武达医理明。反过来讲,禅不通则武不达,医不明则难以禅武如一,三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是缺一不可的整体。

行性、德建师徒传承禅武医之大成,蛰居深山僻壤,为百姓行医治病留下许多传奇美谈,具体事例在《嵩山访禅记》和《解读行性法师》书文中都有记载,不再赘述。

香港中文大学陈瑞燕教授近几年在大学倡导设立禅武医学科和研究机构。进行了大量的科学实验,也证实了禅武医对一些疑难病症有独特的效果,充分证明禅武医是科学不是迷信。陈瑞燕教授依据行性、德建两代传人所秉承的嵩山少林禅武医学编著的《德建身心疗法》具有广泛的社会推广价值。

以上几点是行性禅师和德建大和尚对行意禅的传承和发展,也是对发掘嵩山文化丰富内涵的重大贡献。

2003416日,我和友人汇聚三皇寨与嵩山少林禅武医两代传人行性禅师和德建大和尚品茗谈禅,曾占古风一首,曰《悟嵩山禅武医》。

嵩岳彪青史,少林扬美誉。

雄魂今何在,世传禅武医。

禅为修身本,武乃强身技。

医乃济世术,三宝源合一。

修定般若味,空灵观太虚。

禅通武至善,微末藏气机。

炉纯心意把,点化千钧力。

大道本无门,万法形天地。

菩提心中求,自然蕴禅机,

盛世举文明,弘扬禅武医。

国人身心健,神州养正气。

 

谨以此文为行性禅师圆寂十周年祭

赵国成写于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