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禅武医学堂> 【为什么要改善心态】第三课:修禅即治心
【为什么要改善心态】第三课:修禅即治心

2017-11-09 11:37

第三课:修禅即治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禅修的其中一个主旨就是「安心」,把心安静,使学习者能够心境平和,自在舒服。这个主旨与现代临床心理学的目的是一致的。所以,中国的禅修学问或许可被视为中国传统的临床心理学,因为此学问包含一些可以帮助人得到心理健康的方法。除此之外,少林禅武医也因为十分注重养生,所以此方法不但可以使学习者心理健康,也可以使他们身体健康。这是少林禅武医与西方的临床心理学相比较为优胜及独特的地方。

 

 

  禅宗主张明心见性,这是禅宗的中心思想。什么是心性呢?以宗教的层面来解释可以是深奥及抽象。因为方便普及,所以把「心性」简单地解释为「心理状态」。禅修以调心为主旨可以从以下两个著名的公案体现出来:

 

 

  达摩被称为中国禅宗的初祖,而慧可则是二祖。依《景德传灯录》记载慧可最初拜会达摩的时候,有以下的对话:

  慧可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达摩问:「将心来与汝安。」

  慧可答:「觅心了不可得。」

  达摩答:「我与汝安心竟。」

 

 

  慧可向达摩祖师求法是为了安心,就如现代有些人有心理障碍便找临床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或者是宗教的导师帮助他们改善问题一样。慧可未学禅之前虽然「博涉诗书,尤精玄理」,但却心不安宁,在禅学当中他悟到安心的方法。这个故事很有意义,虽然慧可很博学而且精通术数命理,但是他没有学到让自己生活得自在的方法,所以他未学禅之前,生活得很不愉快。后来在佛理禅学当中找到了让自己心安自在的方法。现今社会偏重于理性知识的学习,不重视心性健康及生活价值的学习,所以一个人的心理及身体健康与他们的教育水平不一定有很大关系。有些教育水平很高的人却活得很困苦,忍受着抑郁、紧张的心境。禅学可以说是探讨生活的学问,让人活得健康及有意义,是理性学问以外的很实用很有价值的学问。


【病由心生】

 

    很多身体的毛病都是与心情有关。有抑郁情绪的人士,很容易失眠,便秘。又例如当我们工作繁忙的时候,便会失去进食的胃口,消化失常,如果长期处于紧张工作状态,便容易患胃病,这是病由心生的一个例子。另外,一个人如果情绪欠佳,特别容易患感冒,因为情绪低落,对免疫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另外,《六祖坛经》中记述:六祖初到广州法性寺,当时印宗法师讲《涅盘经》。忽然一阵风吹来,吹动了挂着的旗,一位出家人说是旗在动,另一位出家人则不同意,认为是风在动。六祖慧能对他们说:「不是旗动,不是风动,是仁者心动。」这个著名的故事非常显浅易明,但同时又深奥地阐明了禅宗调心的中心思想。就是说世间很多事情对我们有什么影响,不是事情本质,而是我们以怎样的心态面对事情。

 

  现代的心理学也有一个理论指出人的心理问题是因为对个人的处境作出不正确的评估,这个理论与禅修的思想有些相近的地方,但是禅修的思想包括的层面更广,除了不正确的评估,还有个人内心的贪念、愤怒及执着影响对事的观点;及过去与现在种种的因缘构成每个人的思想反照。因此,同一件事情,虽然每个人都是以眼睛去看及耳朵去听,但是每个人所看到的及听到的都不一样,因为每个人的经历、智慧及情绪都不一样。简单地说,以善心看事情,便看到善的一面;以恶心看事情,便看到恶的一面。因此,禅修主张由改善自己的念头开始,培养善良的思想,这个理念与现在提倡的积极心理学有共通之处;但是在方法上有些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