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禅武医学堂> 【为什么要改善心态】第五课:困苦的根源---贪
【为什么要改善心态】第五课:困苦的根源---贪

2017-11-09 11:34

第五课:困苦的根源---贪


 
 
  西方有很多心理学派,用不同的理论解释人的心理问题。例如,弗洛依德解释人的心理不平衡是因为童年阴影,和自身内在三层人性的挣扎。认知心理学派认为人的心理问题来自对现实的不明了。
 
    从佛理的角度看人的心理问题,主要是来自人思想上的贪、嗔、痴。「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 甘受驱驰」(《六祖坛经》)。我本来是自在祥和的,但因为过份地追求世间的事与物,而被追求事物所引致的种种人事、工作、情绪所驱驰、所影响。所以,愉快的心境来自放下贪、嗔、痴。
 
        贪:人的物欲是无穷无尽的,但是可以满足人欲望的资源是有限的。以有限的资源满足无限的欲望是不可能的。人往往不断地努力为满足自己的欲望, 但因为资源有限,欲望难以完满达成。所以当满足不到的时候,心中便产生不安及不愉快,出现心理问题,渐渐又影响身体的健康,造成生活的困苦。
 
    要脱离欲望的痛苦,不是不断努力去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是把自己的欲望尽量减低,即是清除贪心的念头。什么是贪心?有人误解不贪心就是什么都不做、不要。这是一个误解!清除贪心不是没有上进心,而是不怀有非份之想,一切随缘,不追求不应属于自己的事物,也不追求自己不需要的事物。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及责任不是贪欲,而是上进;反之什么都不做、不要是贪爱怠惰。身为学生便要努力求学,身为教师便要努力办好教育,身为商人便要以德为商,不作非自己本份的贪欲。
 


【贪、嗔及痴的惯性】 ■「贪」是指向往世界上一切眼耳鼻舌身意所感觉到的事物,不断的追求,迷醉的追求,无止境的追求是贪念。 ■「嗔」是指对一切不如自己所愿,违背自己希望的人或事,起愤怒的心,作出种种行为上,思想上或口舌上伤害他人的举动,譬如,打斗、辱骂、妄语等等,都是嗔毒的例子。 ■「痴」—愚痴,是指人对一些人、情、事物迷惘、执着、颠倒、迷乱,而不能放下。 


    本治疗强调去除「贪欲」,但是没有一个除贪的标准给每个人依随,基础概念是感悟(明白)自己的念头是否有非份、不实际或不合理的欲望。因为什么是合理,什么是不合理要因个别情况而定,不可一概而论。佛法以「因缘」来了解事情的发展。因着每个人的背景不同及经历不同,各自都有不同的思想、智慧、生活条件和人际关系。就是因为这些不同,所以没有一个标准,或绝对的做法。一个月入数百万的人想买一部五十万的车是实际可以负担的,一个月入数千的人想买一部五十万的车是不实际的消费。所以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人的心态。如果不衡量自己的实际能力而希望拥有一些自己难以负担的东西,是「贪欲」。就是因为超越个人能力,所以就会「甘受驱驰」,做一些使自己不愉快或不愿意做的事,心境因此而不自在。

     能放下一些自己难以负担的物质、名誉或利益,人的心情会由无奈变得轻松。例如,这个月入数千的人如果要买一部五十万的车,就需要想很多办法来赚钱,可能要超时工作或想一些投机的事情。放下买车的念头就没有这些烦恼了,活得会自在些。

 
  一个六十岁的老翁,患抑郁病,最后在家自杀。追根究底病态的原因是这个老翁因为想有人照顾他,所以回中国娶了一个二十多岁的妻子。又因为想有下一代,所以要这个年轻的妻子生一个男孩子。不到两年,妻子把他的钱全拿去,一走不回。老翁因此患上抑郁病,而导致自杀的行为。这个案例,正好用「贪欲」来解释心理病的成因。老翁有非份之想,就是要一位年轻的妻子。心中明知是一段没感情的婚姻,却为满足自己的贪欲而为之,以为可以使自己快乐,却使自己更加痛苦。最后使自己身体及心理都受到严重创伤。「贪恋」是现代人很多心理问题的一个源头。放下「贪欲」是改善心理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