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中的「慈悲心」可以有助解开一些心理障碍。慈悲是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施予,是见到别人受苦,感同身受,尽自己能力去帮助他人解决困苦。这个概念与「无我」有很大关联,因为我们如果能放下我执,就可以培养慈悲的心。有些人因为自己帮助他人后却没有得到赏识或回报而感到痛苦。我们常常听到人说:「我对你这样好,但你竟然这样对我。」这不是慈悲心,是一个有条件的施予。一颗慈悲的心,就是无条件地爱护、帮助他人。无条件的施予自然不会期望得到回报,因此,也就不会感到失望,心境上亦不会因为这些施予行为而有喜怒哀乐的反应;相反,得到的是淡泊宁静的心,和自在的心境,这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要培养慈悲心、济世行为,最好是由身边的人开始,我们身边的人莫过于家人,我们有没有关心他们,父母年纪渐老,我们有没有用慈悲心去照顾他们,抑或觉得照顾他们已经不会有回报,或者只是负累?一个慈悲的人会无条件地关心关怀自己的父母。
现今社会,可能因为每个新家庭只有一两个孩子,所以对子女的培育特别关心。有许多家长以为帮子女安排许多课堂、活动,就是对子女好。但有时候,这些爱的背后亦是有要求的,就是期望得到回报,得到安慰,以儿女的成功为自己的成功指标。许多父母寄望儿女成绩优异,因为儿女成绩优异,自己脸上便有光彩。若儿女品学兼优,就更可以在他人面前炫耀一番,最少不会没面子。不过,这些爱是有条件的,往往造成孩子不健康的成长,也对父母的心理及身体构成不良的影响。临床上我遇见很多小孩子,因为终日忙碌于功课、学习、培训而失去了童真。他们都十分疲倦,而且活得不开心。在治疗过程中他们往往表达愤怒、自卑及忧愁。对父母不但不敬重关爱,反而觉得他们太严厉甚至苛刻,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十分不和。要改善孩子的身体及心理健康,要改善家长及孩子的关系,可以从培养慈悲心开始。父母以慈悲心面对儿女,就是无条件地培育儿女的长处,并认清楚一个人的生活意义,为儿女将来着想,而不是以儿女作为自己名利的注码。孩子的苦,感同自己的苦,并尽力使他们活得快乐及有意义。
许多时候婚姻出现问题,亦是因为夫妻之间的爱是存有条件的。「她是我的女人」,「他是我的男人」,往往是夫妻的心境,是一个拥有对方的心境。若夫妻间能培养慈悲心,许多问题也会得到解决。有时候妻子埋怨丈夫没有时间陪伴她,有些丈夫埋怨妻子不体贴,这些埋怨都源于他们对对方是有条件的呵护、有条件的付出。如果以一颗慈悲心来无条件地照顾、呵护对方,就不会有埋怨心及愤怒心。这样就会活得快乐些。
有些人初步想培养慈悲心,便立即想普渡众生,第一件事就想济世,拯救所有苦难的人,却忽略了身边的家人和朋友。这样会造成心理上的痛苦、压力,这不是我们所鼓励的方法。首先要对身边人培养慈悲心,慢慢扩大至自己认识的人,继而不认识的人,按部就班,操之过急,只会囫囵吞枣,物极必反,反而有损心理健康,久而久之,造成身体的毛病,所以大家都要小心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