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禅武医禅武医资讯媒体报道 列表
嵩山上的孤独禅者——记释德建禅师
编辑时间:2018-07-18 16:30 作者:admin 浏览量:0
刘君杰 《武魂》2003年第10期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正形成一股“少林文化热”,少林寺传统的禅学、武学、医学等文化艺术吸引着人们去探求其真谛和奥义。我国也正在申请,让少林文化成为人类非物质的“世界文化遗产”、前不久,记者采访了少林寺释德建禅师。

   释德建,号合一,俗名丁洪本,1963年11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克山县。他是少林寺曹洞正宗第三十一代弟子、少林寺永化堂第十九代禅武医传人。

   清代末年,一个名叫吴古轮(法名寂勤)的僧人打出少林寺山门,成为少林寺近代史上最后一个“打出山门”的人。他把少林禅医学术及秘不外传的少林嫡传武功也带出了少林寺,并从此还俗于民间。释德建是吴古轮下第四代少林禅武医学术的唯一传人。

   踏入少林寺山门,右转进人修竹茂密的慈云堂,德建禅师的僧房就在这古碑林立的幽静之处。禅师僧衣芒鞋,中等身材,一口东北话。谦和的语气,温婉的态度.慈眉笑目,又不失东北汉子的憨直淳朴。僧房内有首五言绝句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诗由河南省外事侨务办主任赵国成撰文,书法家周俊杰书丹:“少林有三宝,世传禅武医,禅为修身本,武为强身技,医乃济世术,三宝源合一,寺僧释德建,深山苦潜心,禅武求真谛,气机源法深,立志弘三宝,增辉耀少林”。了解德建禅师的人说,这是真实写照。


  答应我遁入空门,我教你少林功夫


  1982年,年仅19岁的丁洪本带着对少林武术的挚爱,不远千里来到少林,这一离家就是整整16年。1998年春节,河南电视台国际部拍了一部专题纪录片《年到少林寺,春节的故事》电视台记者随德建回到了阔别16年的故乡给父母拜年,德建法师说:少林寺是我的家,黑龙江只算是“娘家”。

       刚来少林寺的时候,德建是带艺投师,他在东北曾跟两个老师学过武功。在河南,又先后随杨桂梧、陈景素(女)、全广兴、乔黑保、张庆贺等前辈习练功夫。禅师说:“认识义父张庆贺恩师,是我习武人生的大转折”。 

       那是1988年,他随众人为德禅禅师立功德碑时,与德禅早年所收的俗家弟子张庆贺相遇。关于这次看似偶然的相识,记者为此又专程到巩义采访年逾古稀的张庆贺老人说:“我已经不动声色观察了他好长时间,绝非偶然。”

        张庆贺收他作义子,并向他提出:“答应我遁入空门做少林弟子,我教你少林嫡传的禅武医真功”。关于这个条件,德建禅师说:“习武这么多年,我是第一次从义父那里听闻佛法。现在完全明白,一个习武的人如不具备高尚品德是多么可怕,而佛法教义可成就上乘德性。”

        原来,张庆贺就是吴古轮的第三代少林禅武医传人,少林传统医学沿袭老传统一直是内传。少林医术主要讲求气化疗法、窍疗法、饮食养生法,突出八个字;吐纳、导引、针灸、点穴,流传下来许多临床验证的秘方。张庆贺9岁时,父亲病死,临终遗言,要儿子学医济世。‘苦孩子谨遵父训,讨吃要饭去寻访名师,终于找到少林寺下院金刚寺的住持淳全禅师。他是少林医学传人。学成医术,淳全禅师告诉不情愿学武的张庆贺:要使医术精湛,必须熟悉人体气脉经络的玄奥。

       他把张庆贺推荐给吴山林先生学习武术,吴山林正是吴古轮的第二代传人,也是他的儿子,张庆贺对记者说;‘我学武还是为了增进医术。”张庆贺老人感叹:“投师难,投名师更难;收徒难,收高徒难,找一个传人更是难上加难!”他很欣慰找到了释德建,把自己平生所学的少林传统功夫又还给了少林寺。

       1990年,丁洪本遵义父殷殷嘱咐,拜少林寺第三十代住持释素喜禅师为师父,披剃出家。素喜禅师为其取法名:释德建。随后,他又受了比丘“三坛大戒”,成为一持戒严谨的禅僧。

        德建禅师把记者带到吴山林大师的功德碑前,在这里,他向记者讲述了他的前辈祖师传奇般的曲折故事。清代末年,世事动荡,佛门净地也不清净、吴古轮作为少林嫡传内功的一代传人、禅武医文化的传承者,因不愿与恶势力同流合污;以致遭到一些人的妒忌和迫害。

       为使少林寺珍贵的嫡传内功精华和禅武医文化得以留存,吴古轮年迈的师父决定让弟子打出少林寺山门。临行前,师父谆谆告诫吴古轮:少林真功,千金难买,一定好好护持、代代相传。用老禅师的原话讲,就是:“千万不能断了少林的根恒。”老人一再叮咛:等到时机因缘成熟,一定要把这少林瑰宝归还少林。

       打出少林寺山门的那年,吴古轮禅师整整40岁,他并没有走远,而是在少林寺附近的农村隐居下来,他遵循师父的教诲,梦想着有朝一日把他所承袭的一切早日归还少林。他把自己的功夫连同梦想都传给了儿子吴山林。吴山林大师壮年时,应少林寺监院释贞绪禅师的邀请,携长子吴乾友赴少林寺重振武技,把功夫传授给释贞绪、释德禅、释德根,释行章等四十余名僧众。

        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年迈苍苍的吴山林老人唯恐他所传授的那些僧众“多已年高,恐不相续,忧虑其有怠而无功、学而不力、习不在心,茫得其法者—”<摘自张庆贺所撰的吴山林大师功德碑碑文>,壮志重萌,不顾年高,他再一次援手授徒,除了严授次子吴友德、外孙乔黑保外,他还把功夫传给了张庆贺等年轻一代。

       其中,他最满意的弟子是张庆贺。他把张庆贺视为少林的禅武医传人。因为,在他以往所教的弟子中,很少有禅武医功夫全面发展并有深刻的领悟的,他们大多只选择了武或医,而禅这个属于高深文化艺术领域的东西能触及其皮毛者更是凤毛麟角,况且它还是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心心相印的微妙功夫。

        张庆贺自幼随释淳全禅师学医习禅、淳全的师父寂焕与寂勤(吴枯轮)是同一师门。吴山林大师于1972年农历二月十八日以97岁高龄无疾而终。就在老人逝世前的二月初四,他还与张庆贺约定:“二月十九庙会,咱回寺院交差。”老人想在少林寺传统庙会的这一天,携弟子张庆贺向少林寺当时的当家僧人释行正,释德禅交待:他已经把少林真功传给了张庆贺。谁料想,老人竟在约好的前一日撒手西去。临终前,他反复叮咛张庆贺,“少林真功,罕有无二,万石难买,要持练莫辍,莫忘这是少林根恒”。他瞩咐张庆贺,一定要把少林的功夫还给少林寺,要把它永远传续下去。

        张庆贺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出家为僧,为了实现师父的梦想,他索性从老家巩义搬到少林寺附近的农村租住,他想从寺院里的僧人中寻觅合适的传人,但一直未能如愿。直到数年后,他发现了丁洪本,并向对方提出了那个苛刻的要求,他终于圆了三代祖师的梦想。

       德建禅师说,他非常庆幸自己能在这样一个政通人和的太平盛世,在少林寺内传承少林的禅武医精华。他明白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每当他遇到疑难和因惑时,他就会忆起先辈祖师们所经历的艰难困苦,他告诫自己,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一切,要把它发扬光大并传承下去。他告诉记者:与他同时得到少林武术真传的还有吴山林的曾孙吴南方,他是少林俗家弟子,自幼随其二爷吴友德学武,深得家传,后来又随张庆贺学习。


  吃草的山僧

  为了潜心深悟所学,德建自1992年以来,经常到少林寺的下院三皇寨去小住。那里海拔高达1300多米,附近还有4公里的无人区。它地处少室山南,距少林寺8公里,是嵩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一处险景,在三皇寨制高点绝壁之侧,有个10 米见方的山洞,德建为之命名“龙阳洞”,这就是他经常闭关静修的地方。洞内有佛龛,佛像、禅床、禅座等陈设。洞内墙壁上悬挂着中医常用的人体脉络穴位图表‘最引人注目的是佛龛两侧的一副对联,上联是“万法皆空归性海,”下联为“一尘不染正禅心“。而洞前的绝壁之畔,正是他习练武功的场所。

        山洞对面的峭壁常有蟒蛇禽兽出没,德建亲手种植的药草花木也常被一群群调皮的小松鼠来啃食。山洞的一侧还壁立着一尊天然而成的石佛、帽子衣褶、耳目口鼻清晰可辨。这些年,德建一直过着几乎隐居的生活:他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他喜欢这里简单的人际关系。野鸟、树木、花草和山石是他最亲密的伴侣。他认为,这里才是他真正意义的家。说真的,即使在白天,记者也不敢一人呆在这洞内,而德建禅师经常日夜在这里修炼。

       三皇寨上还有两个自幼在此躬耕修行的比丘尼一一85岁的释永月和76岁的释永莲禅师;她们是少林寺第三十三代弟子,是行正禅师的门徒。她们至今仍是农禅结合,勤苦劳作,颇有唐代百丈怀海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禅门遗风。德建禅帅赞叹她们“堪为比丘尼典范。因为德建所推崇的禅是“生活禅”,就是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办事、起心动念无不是“禅”,关键看你如何用心体悟。

        德建说,他对赵朴初先生的几句话深有感触:提倡人间佛教,启迪智慧,净化人心。朴老生前对少林寺题诗中有句:“是禅不是拳”。德建认为,少林功夫不仅仅是流于形式上的表演,施拳弄棒,练得四肢发达,最重要的还是内在的修养证悟。禅武密不可分,它是少林历代大师的精神文化遗产,本是高超的艺术,要用心领悟,任何急功近利的念头和行为都会使少林瑰宝失去光泽,他崇尚“天下为公”,要发扬少林的优良宗风,造福于人类社会。“但要度人先需自度,自我的觉悟修养不完善,谈何利及他人?”德建说,传说禅宗达摩初祖在少林面壁九年静修,他不是让我们都像他那样去面壁,而是留一份精神和意志给人以启迪,让人们生活得更趋幸福完美。

        德建禅师爱说自已是一个“孤独的禅者”、“吃草的山僧”,因为“禅机在于自悟“,思悟要孤独,要真正“消化’所学,并把它发扬光大,传给少林后人,这是他的神圣使命。在少林寺这祥一个名胜旅游区,呆在寺内太 “享福”,上山“吃草”,接触大自然,不时会触动他的灵感,心有所悟。他说:“少林寺是繁华的家,三皇寨是清净的家。很显然,率真质朴的德建禅师更喜爱山居的生活,这幽静的山谷也是他习练武功的绝好所在。

        说到吃,在常人看来,他的饮食是超低水平,近乎自虐的饮食,但德建却自得其乐。他说,作为一个持戒憎人,在中国所有的寺院都是一样的食素,少林憎人也不例外,也必须是僧装,素食,独身,清淡的饮食对他的静心禅修及习武练功都很有帮助。每当人们问起他的饮食缺乏营养怎么办时,他总是以笑声来回答,他那满面的红光及炯炯有神的双目在无声地解释着这样的“难题”。德建认为,厚味对人是一种伤害。他的菜肴里面只需要点盐和素油足矣,他不但自己喜欢简单清淡的饮食,他也常常告诫他的朋友们,要多吃蔬菜水果、五谷杂粮,这样对健康有益。

        对于人们食用野生动物的陋习,德建深感痛心疾首。早在2001年,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拍摄了上、中、下三集纪录片《德建》,并在“体育人间”栏目播出、记得在这都影片的结尾,谈到“保护野生动物”等话题,德建说了这么一段话:“它们本来活得挺好的,为什么要杀死它们?为什么要它们的命,吃它们的肉?!它们死了,应该把它们埋起来,然后,它们也是很好的肥料,能长出很好的庄稼。”从某种意义上说,德建是一个野生动物保护者,他最喜欢白居易的一首诗:“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头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盼母归”他认为,人们要善待自己,首先要善待周围的一切朋友、包括野生动物。


  行万里路,读一卷书

  德建禅师说,近年来,欧美一些国家不断来探求禅武奥义及少林养生之道,他几天前才送走两位德国学者。意大利等国还来拍过一些以“禅‘命名的纪录片。法国一家机构曾经要用高薪聘请他去巴黎讲授少林武术、日本人也诚邀他到日本讲学、主持寺院,他都一一拒绝了。他说自己作为一名僧人,不适合参加任何商业活动及团体,他离不开中国,离不开少林寺。去年以来,国内的香港佛教界人士想让德建去香港,出任一家寺院的方丈。对方诚意殷殷,德建经过慎重考虑,还是推辞了,他说,他的心在中原,在少林。

        东南亚,尤其日本、韩国对禅武的热衷更是由来已久。1998年11月,德建禅师随河南省政府有关部门应邀到日本切磋交流少林武术,他把少林寺传统稀有的武功向日本“少林拳法联盟”展示,从而打消了日本禅武学界对少林传统武术的一些疑问,并更进一步加深了对少林传统文化的了解。随后,日方又两次到少林寺交流探讨并拍了两部纪录片。德建禅师随缘走访了许多国家,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少林弟子,他感到自豪和责任的重大,他永远无悔当初的选择。

        少林寺一名僧人对记者说,“像德建师父这样的为人处世不多见,能成就一番事业,就是不太适合当今的经济社会。”德建给人看病不要钱,教徒弟不要钱。曾经有许多的海内外人士要送给他金钱,轿车,宗教地位,他都没有接受,他认为自己是一名正在学习的僧人,物质方面,满足日常生活所需就可以了,对禅武医文化艺术的追求和证悟才是没有止境的,在自我完善的间隙,伸出一只善良的手为有缘的人接触病痛,为社会作些事情,使他感到踏实,他相信助人会有快乐,善良才能助人,佛教讲究“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他说大慈大悲是佛菩萨的境界,他作为一个凡夫俗子,所能拥有的和相信的只有善良。

      德建禅师说,禅本自然,不可解,不可说,不立文字,不离文字,不枉造文字,既所谓的“教外别传,以心印心”。行住坐卧,说话办事,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无不包含禅机,禅机就是气机,心要顺,气要和,心平气和去办每一件事,过好每一天,清净身心,无欲则刚,就会得到自在得解脱,古语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德建禅师认为,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读好一卷书足矣,眼前脚下,无不是道,要珍惜眼下的分分秒秒。说话要说出一种境界,做事要做的圆满周详,当你从这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事中体悟到什么,那个字,不要说出来,“禅不可说,一说即破”。

       德建有几句口头禅,比如象:眼前脚下,一切随缘,无常变化,变化无常等等,佛教里的净土宗注重“西方极乐世界”而德建禅师说,西方极乐世界在哪里,在眼前在脚下,眼前脚下的每一步都决定着人生的方向,眼前这一只脚迈出去,就是人生选择的积累,就是天堂地狱的分界,就他本人来讲,他既然选择了少林禅武医,他就明白眼前脚下的每一步路应该怎么走,为此,他要注定舍弃常人所梦寐以求的许多许多……他说,他要穷其一生去研读少林禅武医这部大书,他永远都是一个处于学习状态的僧人,因为学无止境。

       采访将要结束了,遗憾的是,连续几日的采访竟始终不曾亲眼见到德建禅师的拳脚功夫,连拍张武打照片的要求都被拒绝了,因为“那样太假”。德建对此的解释是:“机缘未到,到时挡都挡不住”。况且佛门有戒规,释迦牟尼说过:显示神通异能者非吾弟子,要求门徒随缘而行,德建禅师送记者八个字“眼前脚下”,“静心净身”。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德建——少林传统功夫嫡系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