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少林寺发展历史> 少林寺永化堂禅武医发展简史
少林寺永化堂禅武医发展简史

2017-10-19

中国禅的简说

  禅是梵语音译,全称为“禅那”,其意源于梵文,译为“静虑”、“思维修”等,谓静中思虑,心绪专注一境,深入思虑佛教义理。“禅那”,也就是止观,“止”是心的安静,“观”是思虑某一事物。“禅”原是印度古代各种教派修行的普遍方法,而在佛教生活和佛教哲学中具有重要意义。禅是“定”的一种,而中国佛教往往把“禅”和“定”并称为“禅定”,含义比较广泛。

  中国的禅宗虽然由达摩从印度穿到中土,但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中国的禅宗本质上已经与印度的禅有别,中国人以自己的思想方式和文化特征建立了包融儒、释、道的中国禅宗。达摩传授的法门以“安心”为主旨,四祖道信则把达摩祖师倡导“安心”理论具体化,提出“守一禅法”。“守一”就是专心致志,观身及关心。弘忍大师在道信大师的《入道安心要方便》的基础上提出了《修心要论》,更明确的说明“守心”的方法,就是“自闲静身心,一切无所攀缘,端坐正身,令气息调。征其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好好如入,稳看熟观,则了见此识流动,犹如水流阳焰,业业不住......”道信与弘忍的思想,与老庄的“守静笃”论述甚一致,且已明确的融合了中国道学的引导修炼方法。再者,据闻五祖弘忍大师在修建东山寺时亲力亲为,上山下山挑石担水,渐渐练出一身好拳法,创出五祖拳,而现在五祖寺中存有十六开线装本“五祖拳谱”。五祖不单身体力行,还提倡农禅的生活方式,要求弟子们上山打柴,下地耕种,每天劳动,借此锻炼心性及体质。由此可见,中国禅宗提倡安心守心,同时也注重养生及锻炼。

  另外,丛林僧团修行的方法也是中国禅宗的特色,达摩祖师和慧可大师以游化乞食,过着独来独往的头陀戒行生活,这也是印度禅的传统,他们一僧一庵,一衣一钵,随缘而住,不恒其所,行无轨迹。但到了四祖道信,不再以头陀方式修行,他在双峰山建造道场,广开禅门,首开定居聚众传法的风气,使之在全盛时曾先后出了一百多名高僧。五祖弘忍在四祖的基础上思想更加蓬勃发展,他提出僧人要远避嚣尘,养性山中,长辞俗事,生活无物,心自安宁。僧人们自食其力,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解决吃饭问题,并培养劳动习惯。中国禅宗主张自食其力,不靠信众供养,已与禅宗初传时印度头陀戒行的方式截然不同了。


曹洞宗与少林寺

  少林寺建于公元495年,即北魏太和十九年,印度僧人跋陀从西域来到中原,因其佛法精深,北魏孝文帝故对其十分崇信,在少室山建造少林寺,命其为住持。跋陀在少林寺传授小乘禅学,其传弟子以慧光和僧稠等为代表,在少林寺继续传法。

  南朝梁武帝普通年间(公元520至527年间),菩提达摩东渡中国,与梁武帝会面,因话不投机,他一苇渡江,行至北魏,在寺北五乳峰上的山洞面壁九年。达摩在少林传法的过程中,收授弟子慧可、道育等人,向其传授大乘禅宗。达摩传法,不重文字,而强调壁观修身的方法,提倡读经明理是守定禅思的理论根据,而壁观则为实现主体认识与所学理论直接契合。但最重要的还是将认识的佛理付诸实践。达摩认为,只要人们能够断爱憎、泯苦乐、息贪求、听天由命,任命无为,应法行事,应理而动,就可以入道成佛。菩提达摩被尊称为禅宗初祖,而少林寺也成为禅宗祖庭。

  达摩初祖将衣钵传给慧可,之后慧可离开了嵩山遁隐于舒州(即今安徽境内),并传法给僧璨,三祖僧璨又传给道信,四祖道信于蕲州(即今湖北境内)黄梅修行并传衣钵给弘忍,弘忍传至慧能,六祖慧能南下弘法于广东一带。禅宗由初祖传至六祖都是一脉单传,但到了六祖之后则百花盛开。慧能共有弟子四十多人,著名于后世的有行思、怀让及神会等。禅宗从南岳先分出一派名沩仰宗,次又分临济宗。青原行思一系分出三派: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由两系分为五宗,以后从临济宗又分出黄龙、杨岐两派,前后共五宗七派,都曾兴盛一时,但是只有临济和曹洞两派流传不绝。总括而言,中国禅宗于南北朝时始于少林寺,及后,却不是-直在少林寺发展,而是被历代祖师传遍中国,六祖之后也因各自感悟及因缘和合发展出不同的宗派。

  虽然禅宗各祖并非在少林寺弘法,但少林寺历代也有杰出的禅师。例如,唐初法如大师,是五祖弘忍的弟子,居少林寺六年,传法三载,被誉为北方禅宗领袖,亦被尊为六祖。此外,还有中唐的惟宽禅师,北宋末惠初禅师,金代教亨、志隆、乳峰及复庵禅师。直到元代,著名的福裕禅师住持少林寺,曹洞宗也就成为少林寺的家风。福裕禅师为元初人,拜曹洞宗师万松行秀为师,得其衣钵。乙巳年元世祖命福裕禅师住持少林寺,后又授予其都僧省都总统的职位,总领全国佛教并为禅宗领袖。在福裕任少林寺住持间,他修建被战乱破坏的寺院,并拟下了以“福”为始祖的70字少林释氏源流派世谱,且大力发展少林以武修禅的修行方法。他不但将曹洞宗建立于少林寺,更使少林寺达到空前的发展,故被誉为“开山祖师”。


少林寺永化堂的创立

  到了明朝,少林曹洞宗师无言正道被皇帝亲自封为当时少林寺住持,并创立了少林寺永化堂。无言正道(1547-1623年),江西洪都人,俗姓胡,生于明嘉靖丁未年,他佛法精湛,医术高明,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万历年间,初到少林寺拜幻休为师。在幻休数百名弟子当中,正道大师最出色,深得幻休真传,为幻休的最得意弟子。在幻休圆寂后,正道大师被登封县令及寺院僧众推举为少林寺住持。明代万历二十年,道公被御封为钦命少林曹洞正宗第二十六代少林寺住持。当时有八位王子随正道大师出家,分别为圆宝、圆会、圆林、圆性、圆壐、圆明、圆亮及圆普。其中以圆会及圆宝两支传承最广。而随这八大弟子到少林寺的还有太医、御医、贤仕才子及武功高强者。这些大德荟萃在少林寺,渐渐形成了少林寺的禅武医文化及修行方法。道公主持少林寺三十一年,重修寺院,整顿寺风,提倡禅学,他不但是少林寺住持,还是当时北方禅宗的首领,被称誉为“僧中之杰”。在道公任住持期间,少林禅学、武学、医学得到空前的发展,也是少林寺永化堂禅武医发展最辉煌的时刻。而少林寺永化堂的传承由明初-直传承到清后期,持续兴盛发展。


少林寺永化堂禅武医的近代发展

  但从清代后期以后,少林寺辉煌的时期便告结束。少林寺不断受到压制及破坏,少林的武术及文化,一度濒临毁亡失传的命运。清康熙中后期,「反清复明」的民间力量壮大,而同时又有民间宗教组织利用少林功夫反清。所以清廷开始削弱及压制少林寺。依清代张恩明《重建慈云庵碑》记载「法堂草长,宗徒两散」,可想象当时少林寺败落的情况。雍正乾隆年间,因为民间宗教利用少林功夫反清活动日渐增加,清廷甚至把少林武僧的活动视为「邪教」帮凶。如乾隆五年,河南巡抚雅尔图奏折记述「……如少林寺僧徒,向以教习拳棒为名,聚集无赖、凶狠不法之辈,效尤成风。邪教之人传意,诱骗此等入伙,以张羽翼。」虽然受到清廷的压制,一直把武术作为宗风的少林僧人并没有停止习武,但为了避开清廷的查究,其习武活动由公开变为秘密。少林寺的千佛殿,原为藏经和佛像的地方,本来不是习武地方,却因此变成了少林僧人秘密的夜间练功房。现在殿内地上被踩出了四十八个深深的脚坑,便是清代少林武僧演练内功「心意把」所留下的。除了千佛殿外,偏远的少林寺下院也成为武僧私密习武的地方。所以,由于清廷的迫压,自清末开始,不少少林僧人便纷纷逃离少林寺隐居深山私密习武。

  因为时局动荡,自清后期开始,少林寺永化堂禅武医的发展也开始衰落。道光八年满清大员麟庆到少林寺参观,受到住持湛峰的接待。麟庆谈起少林功夫,很想请寺内武僧演练一下,住持虽然不愿意,却无法推辞。演练完毕,麟庆连声称赞少林武功名不虚传。他走后,湛峰大师怕朝廷追究,于是命参加演武的弟子隐居到深山。其中海发大师  (永化堂禅武医第十三代传人)  带着弟子湛谟(永化堂禅武医第十四代传人)隐居于少林寺下院石沟寺,继续练武。行医习武的同时,海发和湛谟收了一个只有五岁的小徒弟──吴古轮,法名寂勤  (永化堂禅武医第十五代传人)。他们有感于寂勤天性纯厚,天资聪敏,便将生平所学尽授寂勤,还将绝学「心意把」功法全部传授给他。为了使他功夫继续提高,湛谟大师派寂勤回到少林寺跟随其师弟湛举演武,在少林寺内十八年苦练。湛举,寂勤练功之事后被人发现,引起官府注意,于是湛谟令寂勤打出山门还俗隐居,以便保存少林绝学。

  民国期间,少林寺更遭受一场大难。1928年军阀混战,当时豫军樊钟秀在少林寺设司令部。军阀石友三,遂纵火焚烧少林寺,熊熊大火延烧数十日,寺内许多建筑和文物都被化为灰烬。其中包括天王殿、大雄宝殿、禅堂等,亦包括藏经阁及阁内所有的拳谱、经卷、医书等。 

  少林寺遭焚毁后,少林僧人亦四散,少林寺进一步衰落。文化大革命期间,宗教场所遭到极严重的破坏,宗教活动被打压。少林寺也和其他寺院一样,一切活动被迫停止。整个寺院破落凋零,残垣断壁,少林寺更加衰落。依释永信及阿德著《少林功夫》一书所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这时少林寺只剩下13个年老僧人,少林功夫更是命若悬丝……」

  尽管寺院衰落,但还俗隐居的吴古轮却不忘保存少林绝学,他后来将少林医学、武学及绝学「心意把」悉数传予俗子吴山林。吴山林幼承庭训,潜心于禅、武、医,得续少林功法精髓,并谨记父命有机会将所学还给少林寺。

  后来,贞绪法师于民国九年回少林寺,继后又任少林寺监院。吴山林应贞绪的邀请,回少林寺教授少林武功。这段历史也记载于《少林功夫》第142页内:「他(贞绪)与原寺院还俗武僧俗子吴三(应是『山』)林大师等一起组织训练武僧」。及后,吴山林大师教授贞绪、德禅、德根等数十人。但因当时少林寺内找不到适合传授「心意把」的人,吴山林在少林寺教了三年便离开了。

  之后,少林寺下院住持淳全和尚把跟随他多年的弟子张庆贺推荐到山林公门下,希望他能继承少林绝学。自此,张庆贺跟随吴山林二十年。吴山林把少林寺永化堂禅武医的精髓全部传授给张庆贺。他并告诉张庆贺将来要把所学的少林绝学送回少林寺。于是,张庆贺到少林寺拜德禅老和尚为师,落发为僧,赐法名行性。自1970年后,他在少林寺内生活,并为其师德禅老和尚治病,也希望藉此找到一个有为青年来继承少林绝学。但是,因为行性法师收徒的条件十分严格(他曾说过要学习禅武医必须有端正的品德,坚强的毅力及悟性高),所以一直没有收徒。直至他遇上少年的丁洪本,而且作了长时间的观察,感到他心性正直,及有罗汉的骨格,于是1988年收了他为义子,并传授少林禅武医绝学。1993年,行性法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斗争,于是离开少林寺隐居民间。

  丁洪本于1990年礼少林寺住持素喜大和尚为师,赐法名德建,1992年农历四月初八,在白马寺受持三坛大戒,成为少林寺僧人。1994年,素喜老和尚命德建禅师到三皇寨隐居,潜心修练禅武医学,希望他把绝学练到身上。为了专心修练,把禅武医化为本身,德建禅师一直隐今至今。

  2001年秋,张庆贺认为随他十三载的弟子德建已把少林禅武医学练到炉火纯青,于是决定把法脉传承给他,希望藉此将少林绝学回归少林寺。他特意请来当时少林寺老住持及名誉方丈素喜老和尚举行法脉传承仪式。张庆贺将1999年写好的法脉传承书交予素喜老和尚,代表他将少林绝学交回少林寺。素喜老和尚欣喜于德建为保存少林寺绝学所作的努力,而且学有所成,亲手把传承交给德建,确认他为吴古轮第四代传人。而从正道禅师始创永化堂至今,德建禅师为少林寺永化堂禅武医第十八代传人。当时的见证人还有少林寺首座印松法师及登封市宗教局秘书习中科先生。

  2004年行性法师辞世,2006年素喜老和尚圆寂。虽然两位师父先后离世,德建师父仍努力将少林禅武医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在社会各界人士及政府有关部门支持下,河南省嵩山禅武医研究院于2005年4月成立。并于2007年在香港成立禅武医基金会。近几年,德建禅师亦全力在三皇寨禅院打造禅武医研究基地,复修和建设了众多殿堂,提供疗养、练功和修行的场所。德建禅师继承行性法师的宝贵医学,根据其所传授的医理,配制了一系列的中药,还整理了数十种临床验方,诊治了许多患疑难杂症的病者。在完成传承的同时,德建禅师继续宣传少林禅武医的活动,先后拍摄了二十多套电视专题纪录片,又与多位学者编写《嵩山访禅记─禅宗祖庭少林寺禅武医探秘》、《嵩山论剑》、《少林禅武医正论篇》、《和谐身心—德建禅师谈少林禅武医》等书籍。

  自明代无言正道创立少林寺永化堂禅武医,传至当今的德建禅师,已是十八代了。其中经历多番风雨,少林寺失而复得永化堂禅武医学。德建禅师继承历代祖师爷的遗志,希望少林绝学不但在少林寺传承,还要将少林禅武医文化无私地奉献社会,让人们可以透过修禅以正品德,积善行,练武以强身健体,习医养生济世。